
中国游戏时间限制政策研究:效果与影响
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近期研究人员对中国限制青少年游戏时间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游戏沉迷的总体比例有所下降”。
在一篇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上的论文中,研究者分析了2019年8月中旬到2020年1月中旬期间在中国大陆地区累计的70亿小时游戏时长数据。相关限制措施于2019年底开始实施,后续2021年中又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执行。
政策内容与执行情况
按照当时的新法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在周末及公共假期每日游戏时长限制在一小时(晚上8点到9点)。目标在于通过限制游戏时间,遏制青少年的游戏成瘾问题,这类似于对开箱抽奖等游戏机制的调控目的。
游戏时间的变化与“重度玩家”分类
研究将玩家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重度玩家定义为每天游戏超过4小时且每周游戏6天或以上者。数据显示,2021年实施每小时限制后,玩家实际上更倾向于沉迷,且游戏时间明显增加,超过限制前的平均水平。
具体来看,在限制措施前后11周的时间段中,“重度玩家”的比例从0.44%升至0.59%。此外,研究进一步显示,受限后,玩家倾向于更频繁和更长时间地游戏。
政策效果:真的“奏效”了吗?
在这项研究发表之前,分析公司Niko Partners曾预计这一限时政策效果有限,可能只是短暂的调控。数据显示,尽管某些年龄群的玩家数量有所下降,但到2026年,这些数字可能会逐步回升。
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限制措施未能根本改变青少年的游戏行为,反而可能激发“反弹”。原因之一是公众假期的集中性导致数据偏差,加之成年用户的游戏时间可能被纳入统计,掩盖了青少年的实际游戏时间变化。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由于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未包含玩家年龄信息,难以判断成人游戏时间的增加是否影响了青少年的实际游戏时间。未来研究应建立能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采集的基础设施,以更准确追踪不同年龄段的游戏行为。
总体而言,研究认为,现有政策未能改变青少年的既定游戏习惯,但收集到的数据依然可以为全球类似调控措施提供借鉴,帮助理解不同监管策略的实际影响。同时,这也为“探索各种监管措施对科技行业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